CXSH产业集团 | 千亿碳市重启!谁将分得最大红利?
今日,全国碳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5个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正式签发,总减排量715.4万吨登陆交易市场。其中,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以近150万吨的减排量领跑,单项目潜在收益超1.3亿元。这一动作不仅激活了沉睡7年的碳交易引擎,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正从政策蓝图加速兑现为真金白银。
为何说这是企业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2017年CCER暂停备案时,全国碳市场尚未成型。如今,全国碳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0亿吨,首批2000多家发电企业若按5%抵消比例计算,CCER年需求量达2亿吨,而当前存量仅8000万吨,供需缺口高达60%。这意味着,谁能率先开发合规项目,谁就能在千亿级市场中抢占定价权。
此次重启绝非简单“复活”,而是规则重构。生态环境部将项目开发周期从平均2年压缩至8个月,并优先支持风电、光伏、林业碳汇等“高确定性”领域。以内蒙古大杨树林业项目为例,70%收益直接归属林权人,地方政府配套补贴每亩200元,形成“生态+经济”双赢模式。而福建霞浦红树林修复项目,虽年减排量仅千余吨,却成为首个海洋蓝碳试点,预示未来碳汇开发将从陆地走向深海。
企业抢滩三大关键战场
技术卡位战:CCER方法学是入场券。现有275个方法学中,90%集中在传统领域,而氢能储能、生物质能等新技术场景亟待突破。国家电投已抢先布局光热发电,其山东半岛南3号项目成为首批签发项目,光热技术的全天候发电特性正在打开新的碳资产空间。
资源争夺战:优质项目成稀缺资产。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供3万户家庭使用,而这类项目的碳减排收益可达电费收入的15%-20%。央企正加速圈地,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已储备数十个CCER项目,民企则可通过参股、碳资产托管等方式分羹。
金融创新战:碳资产正变身“绿色硬通货”。北京绿色交易所数据显示,CCER质押融资利率较传统贷款低1-2个百分点,国家能源集团已尝试用碳资产发行ABS债券。更值得关注的是,CCER与绿证衔接政策即将落地,未来企业卖电可同时获得绿证收入+碳减排收益,实现双重变现。
暗流涌动的市场博弈,当前全国碳市场配额(CEA)价格稳定在90元/吨左右,而CCER交易价约为CEA的80%,价差空间催生套利机会。但风险同样潜伏:部分地方试点市场CCER价格已跌至50元/吨,全国统一交易后可能出现价格踩踏。专家建议,企业应建立碳资产组合策略,根据市场波动动态调整CCER出售与配额置换比例。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CCER正在重构产业逻辑。远景科技集团测算,一个100MW风电项目开发CCER后,内部收益率可从8%提升至12%,这或将改变新能源项目投资决策模型。而对于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CCER抵消成本较直接减排低30%,成为缓冲转型阵痛的“减压阀”。
碳资产决定未来十年企业版图,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3300万吨CCER被消耗一空,彼时参与者赚取了政策重启前的最后红利。如今新规则下,游戏已进入2.0阶段——合规是底线,创新是上限。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言:“未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碳资产将与现金流同等重要。”在这场静默的绿色革命中,早一步布局者,或许就是下一个周期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