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绿所梅德文谈碳市场与ESG:扩围、涨价与投融资
近期,《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就碳市场与ESG相关话题作交流发言。
梅德文指出,当前阶段,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信号:一个信号是碳市场扩围,明年中国强制碳市场大概是80亿吨的配额,规模是欧盟碳市场的5倍以上。另外一个重要信号是碳市场涨价,中国碳市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投融资功能。
此外,他认为,未来在ESG评价评级上,碳排放可能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在全球碳市场方面,梅德文表示,巴黎协定6.4机制,是一个全球性的统一自愿碳市场,与中国CCER存在一定竞争合作关系,对CCER市场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基于巴黎协定6.4机制的国际碳市场发展的深度报道可点击查看《九年一剑:全球碳市场差的不止是临门一脚!》】
他认为,尽管美国可能要退出《巴黎协定》,但是国际碳市场本来就是欧盟主导的,有专家认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可能影响不大。【关于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后的能源气候政策可点击查看《拜登双碳再出手,特朗普态度明确》。】
而针对欧盟主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梅德文认为,将对中国的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出口欧盟的规模不大,但至少影响我们中国高碳产品的出口预期,需要考虑碳成本的预期。据说接下来英国和其他OECD国家可能也会推出类似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一样的碳关税机制。
我主要介绍两个内容,一是碳市场的进展情况,二是碳市场对ESG的影响。
袁满:接下来我们进入讨论,先请梅总就国际上的三个趋势,中国应该怎么应对或者有什么影响?
梅德文:国际碳市场的三个趋势:第一,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第二,总量管理要求越来越严。第三,配额拍卖比例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很多机构,包括有些专家对碳市场仍然褒贬不一。确实,任何一个制度安排,任何一个机制设计,都面临着一个评价问题,最简单的评价就是成本与收益,即支付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收益。其次是公平与效率,是否是公平的,是否是有效率的。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MIT的阿西莫格鲁、约翰逊与芝加哥大学的罗宾逊三位教授,他们曾经实证研究了世界上175个国家从1960年到2010年半个世纪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研究结果表明,凡是采用包容型、偏激励性制度设计的国家更容易成功,而采用汲取型、偏约束性制度设计的国家最终失败。
我们可以把这个研究结论放到碳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简单地说,碳市场是偏激励性的、偏分享式的包容性制度,从长期来看是容易成功的;而以关停并转为代表的行政手段、收费收税为代表的财税手段,都是偏约束性的汲取型制度,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碳市场的制度基因与路径依赖,或者底层逻辑,碳市场的制度基因是什么?
第一,全球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经过长期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气候变化正在全球真实发生,其特点是全球时空一致性或全球时空均一性,环球同此凉热,简单说就是在世界任何地方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以碳市场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制度设计。
第二,市场机制。相对以关停并转为代表的行政手段,以收税收费为代表的财税手段,碳市场是一个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两项合起来,碳市场就是一个国际化市场机制、国际化制度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能源绿色转型、经济绿色转型、金融绿色转型乃至社会绿色转型,都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与应对国际碳市场这三大趋势与三大机制。
另外就是我刚才一再强调的国际碳市场三大新机制:
第一,联合国主导的《巴黎协定》6.2和6.4机制。今年的COP29会议上,对《巴黎协定》第6条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以6.2为基础的双边碳市场和以6.4为基础的国际统一的碳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还是要正确应对国际统一的碳市场的到来。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巴黎协定6.2机制,在“一带一路”国家,在金砖国家,在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等开展基于6.2机制的双边国际碳交易合作,它是一种绿色发展合作,是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巴黎协定6.4机制,是一个全球性的统一自愿碳市场,与中国CCER存在一定竞争合作关系,对CCER市场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国际民航组织主导的行业碳抵消与交易体系。CORSIA机制目前在自愿阶段,各国规模航空企业可以自愿参与,但国际民航组织2027年开始强制规模航空企业全部参与,到现在为止也就只有两年时间。
第三,欧盟主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从2026年1月1日开始,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我国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虽然出口欧盟的规模不大,但至少影响我们中国高碳产品的出口预期,需要考虑碳成本的预期。据说接下来英国和其他OECD国家可能也会推出类似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一样的碳关税机制。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要科学认识与应对国际碳市场三大趋势和三大机制对中国碳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从行业覆盖范围、总量控制、有偿分配的一系列机制制度设计的影响。
应该说,国际碳市场高质量、统一化发展的信号非常明显,即国际社会正在从供给到需求,从政府到市场,从产业到金融,虽然缓慢,但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构建国际统一的以碳市场为基础的碳定价体系,这毫无疑问是个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作为世界工厂,我们需要探索推进中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需要充分发挥碳市场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功能,将中国碳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命运体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