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定调,2025年是“零碳园区建设年”!

作者: CXSH产业集团
日期: 2025-01-10

1736474037806.png

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过程中的设备更新将迎来大量补贴。

 

一、零碳园区建设年

 

近期中国围绕零碳园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政策,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为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拉开帷幕奠定了基础。

 

202412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一高规格会议强调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效的要求,明确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方向和战略指引。

 

202412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明确要求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将零碳园区纳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

 

202412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提出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探索推进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

 

2025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将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同时加快建立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进一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2025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这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2025年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的逐步细化与实施,零碳园区建设将在2025年全面拉开帷幕。

 

二、中国零碳园区建设现状

 

零碳园区建设目前正处于政策驱动、地方探索和技术创新并重的关键阶段。

 

1. 国家政策全面引领,战略方向高度明确

 

零碳园区的建设已经被明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重要性和优先级不断提升: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园区和工厂等碳排放重点领域推进零碳转型。特别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零碳园区和低碳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大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先锋,带动园区整体绿色转型。

 

部委层面: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具体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在园区中推动清洁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和智能化管理等措施,并支持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层面已经建立起清晰的顶层政策框架和实施机制,将零碳园区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并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其快速落地。

 

2. 地方探索加速推进,区域实践多点开花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零碳园区试点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区域实践经验:

 

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依托风光氢储车一体化模式,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应,开创了西北地区零碳园区示范样板。

 

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通过构建绿色建筑、智能管理系统和低碳产业链,形成了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的零碳发展模式。

 

株洲中车零碳产业园:通过余热回收、光--充等技术,实现单品生产能耗下降12%,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成为央企示范项目。

 

北京、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率先启动零碳园区试点,涵盖新能源、制造业、物流等多类型园区,逐渐形成从北到南的广泛布局。

 

目前全国已出台有四个零碳园区的地方标准,分别为福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一个国家级新区地方标准,以及盐城一个市级地方标准。

 

全国由协会、基金会等行业机构牵头制定发布的零碳园区团体标准已经有17个。

 

大型央企和地方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龙源电力、中车集团等积极参与,形成了产业引领和示范效应。

 

2025年以工信部牵头或参与的国家层面的零碳园区相关标准应该很快就会出台,而且系列支持政策也会开始陆续推出。

 

3. 技术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绿色转型路径逐步清晰

 

零碳园区的实现高度依赖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撑,当前在以下方面取得初步进展: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光伏、风能、氢能等技术在园区内广泛应用。例如,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现能源供给80%来自风能和光伏。

 

智能能源管理:智能电网、能源管理平台、虚拟电厂等技术优化能源供需匹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龙源电力近零碳园区通过智能管控实现绿色能源与生产生活的协同优化。

 

绿色建筑与生产技术:绿色建筑标准和低碳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建筑和工业环节的能耗与碳排放。中德生态园通过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运营。

 

创新低碳技术:碳捕集与封存(CCUS)、储能技术、余热利用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为园区提供更强大的减排能力。

 

目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零碳园区的核心驱动力,绿色能源与智能管理的结合正在塑造园区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三、零碳园区建设还在路上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零碳园区建设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点与痛点。

 

1. 技术与创新能力不足

 

零碳园区的核心要素是实现碳排放,这要求园区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全面的低碳转型。目前,尽管一些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技术在实验和应用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技术水平仍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大规模应用和跨行业协同技术的突破较为缓慢。

 

园区需要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并解决其波动性问题。虽然太阳能和风能技术不断进步,但如何高效整合不同能源形式、提高能源存储效率和调度能力,仍是技术瓶颈。

 

零碳园区的建筑和工业设施必须采用最新的低碳建材和节能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的成本较高,并且市场化速度较慢。特别是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认证方面,技术标准和应用案例尚未完全普及。

 

2. 资金和投资的高成本

 

零碳园区的建设涉及基础设施、技术改造、能源供应等多个领域的重大投资,而这些投资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在初期阶段,零碳园区的建设成本远高于传统园区,尤其是对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资金压力巨大。

 

传统企业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投资,零碳转型需要巨额资本投入,但短期内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回报,这使得零碳园区的融资渠道受限。

 

政府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缺口,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资金的投入可能存在分歧,尤其在对零碳项目的长远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积极性较低。

 

3. 政策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尽管中央政府和各部委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但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政策执行存在障碍。

 

不同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时,可能存在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资金支持的政策差异以及执行的严格程度不同,导致零碳园区建设进展不平衡。

 

目前关于零碳园区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类技术方案、建设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行业规范,导致实施过程中缺乏一致性,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运作。

 

4. 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产业链协同困难

 

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并且产业链的协同也面临挑战。

 

传统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往往依赖于高碳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向零碳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改造的成本高且收益回报周期长,转型动力不足。

 

零碳园区的建设不仅仅依赖单一企业的转型,而是要实现多个产业之间的协同,例如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需要紧密配合,但现有的产业链协同机制尚不完善,行业间的协调和合作难度较大。

 

5. 现有园区改造与新建园区的平衡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包括全新规划和建设的园区,也涉及对已有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然而,现有园区的改造往往面临更多挑战。

 

现有园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布局不合理,要实现零碳转型需要对现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这意味着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更长的改造周期。

 

许多旧有园区存在环保问题或高碳排放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企业正常运营的关系,解决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困难。

 

6.能源安全与稳定性挑战

 

零碳园区的能源供应需要依赖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仍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型工业园区来说。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虽然清洁,但其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需要搭配储能技术或其他能源补充系统,才能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随着零碳园区规模的扩大,园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保障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避免因能源供应不足导致园区运营受到影响,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零碳园区才能有望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